欢迎来到生涯规划教育网!联系电话:010-83834992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最新公告: 关于建设“势生涯教师空中培训基地”的通知

联系我们MORE

单位名称:生涯规划教育网
学术支持:
电话:010-83834992
手机:15810469859
联系人:李主任

新闻动态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发布来源:生涯规划教育网发布时间:2017-09-25 09:56:58点击数:1646


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是讨论中小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一议题的基本前提。近些年来,冠以批判性思维书名的著作已出版了不少,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视角来讨论批判性思维的论文在教育类报刊上时有发表,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学术研讨会或讲座、报告等也频频出现。这些著作、论文或讲座中的不少著作或讲座结合具体案例和例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内容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对这些著作或论文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细加考察,会发现其中不少讨论的基本上是一般形式逻辑思维领域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学者是把形式逻辑思维等同于批判性思维了。
从人类认识史来看,批判性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实际上,它只是建立在人类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的一种思维形态,这种思维形态与一般形式逻辑思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批判性思维的思维过程也要合乎形式逻辑的思考过程,也要运用一般形式逻辑思维的思维工具如概念、判断、推理,也要合乎逻辑规律,就此而言,批判性思维和一般形式逻辑思维是一致的。但批判性思维与一般形式逻辑思维相比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首先表现为,作为人类认知领域的一种思维形态,批判性思维在遵循形式逻辑思维规则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质疑和批判,而一般形式逻辑思维偏重于遵循一般逻辑思维规则来具体地分析和推理。其次,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认知领域的认识活动,它还涉及到与认知相关的价值领域,如合理地质疑他人的观点,宽容、容忍他人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要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质疑,反思自己的看法。形式逻辑思维所思考和讨论的主要是认识领域的基本问题,如概念、判断、推理的规则及运用等,基本不涉及价值问题。
既然讲到思维,就有必要对批判性思维给予阐释或下一个定义。考虑到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这里就参考西方学者所下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另一个定义是《德尔菲报告》提出来的,"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的结果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以及对这种判断所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语境等问题的说明。"从这两个说明或定义出发,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第一,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综合考察和理解批判性思维,两个维度分别是指能力维度和精神维度。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既包括批判性思维品质、技能和能力,也指的是一种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就是主动、诚实、理性、自由、宽容、反省、质疑等这些可贵的人类精神品质。
第二,批判性思维是质疑和论证统一的过程。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质疑、批判乃至否定他人的观点、结论或理由,也不是不经思考就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先悬置他人已有的结论或主张,再搜集有力根据,运用逻辑规则和论证规范,进行合理论证或辩驳,通过这样的批判过程,再来决定认同或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批判性思维不是任性地、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观点和主张,而是搜集有利证据,合乎逻辑规则地为自己的观点、主张进行论证和辩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证据不足,或者论证不合规则,则要放弃自己的观点或主张。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都是从质疑出发,运用逻辑思维规则来进行辩护或进行批驳的过程,也就是证实或证伪的过程。

当下的中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高歌猛进,现代化并非高科技和高楼大厦,也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公民,科技和经济现代化也长久不了。批判性思维正是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之一。
为什么说平和、理性和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呢?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国家是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和非暴力,不管是个人、组织之间的利益纠纷的处理,还是公共事务的决策,都只能通过一定的民主机制和公开、理性的对话,既不能借助权力来强制他人,也不能依靠权威来威慑他人。这就需要法治国家的公民能够学会自主、平和、妥协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以及理性、质疑的精神品质,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培养基本的论证能力,也就是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从这一视角来观察今天的中国国民,就会发现,包括笔者自己在内,相当多的国民欠缺批判性思维素养。这里,且以大中小学生为例,他们或她们的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是一般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种不强首先表现在书面言语特别是在作文上。我们所见的很多初高中学生平时的习作基本上是观点加事例,既缺乏对观点与事例之间逻辑关系的考察,也没有对事例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少所谓高考、中考优秀作文也是如此,至多是语言丰富一些,辞藻华丽一些而已。
其二,不注重独立思考,轻易相信并言说权威的言论。这主要表现在平时的课堂发言、作文、集会讲话中所表达的基本上都是那些被认为正确、能公开言说的话语,很少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都归结于这些初高中学生不独立思考,上述情形得以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不独立思考,轻信权威的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三,在课堂学习中,不太主动提出问题,不太主动质疑,年级越高,主动提出问题的人数越少。而且,课堂上提问、发言的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少数几个学生,多数学生只是充当旁听者。教育研究者到课堂上所做的观察也证实了上述论断。
其四,缺乏对自己言论、观点、意见、行为等的反省,总是认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都是对的。这种情形在不少中小学生那里常常见到,在班级活动中,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在学生习作中,都能看到此种现象。
其五,缺乏对他人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的包容、容忍。这一点是与上面第四点相关联的。他们总认为自己的看法绝对正确,总认为自己掌握着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真理、绝对真理,因此,也就常常觉得他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认为他人的主张、看法也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包含着真理的成分。
其实,上述症状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在包括笔者在内的成人身上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里,且不说一些网络言论毫不讲理、不顾及事实、排斥人类基本价值、充满戾气,就是文化界、教育界的专业人士,批判性思维水平也不容乐观。为什么包括中小学生和成人在内的国民整体上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不强?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状况?高厉害性考试命题和阅卷要求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校教育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考中考尤其是文科类的命题和阅卷标准不太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受高考和中考制约,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课程设置和实施以及具体的教学和考试也就不太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了。
除了学校教育这一因素外,中国文化传统中批判性思维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重实用理性思维,轻形式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古代学者的书面表述缺乏严格的概念界定和合逻辑的推理,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类比这种比较初级的思维方式。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儒家代表孔子、孟子,道家代表老子和庄子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基本都是如此。如,仁和礼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但在整部《论语》和其他儒家典籍里,对仁的解释却是异常多,没有确定的内涵。这样的文化传统一代代沿袭,传递到今天,最终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里的重要元素。
与学校教育、文化传统这两种因素相比,社会或现实生活这种因素对国民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影响丝毫不弱,或者对冲了学校教育和文化传统中那些有益的影响。人接受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曰生活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这一方式在某些方面对人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以及政治运作与人们日常生活塑造了国民的思维、语言、表达方式。几十年来,政治运作形态以及媒体宣传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深刻地左右着国民思考方式、语言和表达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重要素养,对这一素养的培养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专司培养人工作的行业,基础教育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更责无旁贷。批判性思维培养是一项涉及到众多领域、众多主体和众多环节的工作,这里,只能简要谈谈其中若干方面。
其一,校长和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水平,并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各自承担的工作。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办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的视野、知识基础、认识水平以及其他素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质量。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具体负责学科教学等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若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任,校长和老师就应提升自身这方面的修养。
那么,校长和老师该如何做呢?比较可靠的办法是阅读若干本有一定权威的浅显易懂的形式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书籍,基本掌握逻辑规则和论证规范,并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去分析和批判所读的论文和书籍中的问题,据此撰写批判性和分析性论文。经过这样长期的形式逻辑思维训练,校长和老师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应该能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学校要通过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学校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老师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鼓励老师围绕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等大胆提出问题,合理地质疑,平等理性地与他人讨论、辩论,并逐步学会反省自己,包容他人不同意见。
其二,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要把批判性思维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各科课程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在新一轮的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中,应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审视各科课程标准内容,把理性、平等、宽容和反省等批判精神渗透进各科课程标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这既是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特有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科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更严重状况的矫正。
教科书要适当增加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内容。如语文教科书,可增加一些诸如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课文和语言资料,也可在文后练习中增加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练习习题,通过适度训练,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习惯,逐步习得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则和论证规范。
除了上述工作外,还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单独设置逻辑学或批判性思维基础课程,编制中小学逻辑学课程或批判性思维课程标准,编写基础教育阶段逻辑学或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教科书和其他学习资料。通过这一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逻辑规则和论证规范,初步养成平和、理性、宽容等精神。
其三,日常课堂教学应注重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一种静态的课程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与之相比,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显然,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这一目标,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根牛鼻子。那么,课堂教学怎样做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呢?概括起来,下面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首先,老师应该确立"促进学生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思维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这一教学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其次,教师应通过设计和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结合教学内容、课文内容、课文后面的练习,指导学生做一些逻辑思维方面的书面练习,或指导学生围绕某些专题开展辩论,或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或分析性写作。再次,教师在课堂上应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并有意识地通过对话和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理和合理质疑的好习惯。
从逻辑上说,中高考改革不是本文思考和写作的内容,但由于中高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还是需要花点笔墨来讨论此问题。中高考是一种高利害性考试,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基础教育领域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同时,也要改进中高考命题特别是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考试命题等。譬如,适当减少标准化试题,增加论述题;由侧重考查学科知识记忆转变为重点考查学科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等,借此引导学校教育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理智)
新闻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