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生涯规划教育网
学术支持:
电话:010-83834992
手机:15810469859
联系人:李主任
发布来源:生涯规划教育网发布时间:2017-06-19 11:06:55点击数:2241
在“走班制”的模式下,以行政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班级建设,需要学校进行深入探索。此外,“走班制”教学尤其是基于分层教学的“走班”模式,也必然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班级管理等产生一定影响。
从这学期开始,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在新高一年级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正式推行分层“走班制”,将课程按难易程度分为P、A、R、B即专业、高级、标准、基础四个不同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方向自由选择相应的班级。
该校副校长李晓辉表示,原来行政班级授课的特点是老师流动,一个班的学生固定不变,实行“走班制”以后,老师一般不变,学生流动起来了,这样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原来各班都有考勤员,在学生流动起来以后,原来记考勤的方式就要变化,如何记考勤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影响。
北京十五中校长苏冰认为,“分层走班”为排课带来困难。一些课程要求具有同步性,而国家规定的课时又固定,在教师人数少和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排课上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尽管如此,一些老师客观上也会出现课时不够的问题。”
由此可见,实施“走班制”必然会对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与学生管理产生影响。对于学校来说,完善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也显得更为迫切。
尽管“走班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一些校长也指出“走班制”不但会加大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而其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
目前,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正在六年级全面尝试“走班制”教学,取消行政班限制,按照数学分层、语文分类的方式,将全年级70多名学生分为A、B、C三层。据校长李振村介绍,六年级以年级部制管理为基础,实行“导师制”管理方式。每名教师担任约12名学生的学业导师,同时承担教学任务与教学班管理责任,负责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活咨询、学业指导和心理疏导。
李振村坦言,实行“走班制”教学确实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科教学,而且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了。
对此,李晓辉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实行走班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可能既教A班又教R班,一旦老师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上等方面把握不好分层,‘走班’很可能就会流于形式。”
李晓辉还指出,因为教室容量所限,学校规定每个教学班不多于48人,但目前已有一个数学P班超过50人,“标配”教室根本容不下,因此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扩容教室,要么增加教师。“目前,学校只能‘有计划地’走班,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其实,要想真正实现学生自由选课,就需要学校在整合资源、优化师资方面多动脑筋,为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创造条件。
无论是基于学生兴趣选择的走班,还是基于分层教学的走班,都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同时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为,构建一个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是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实施“走班制”的前提和关键。
北大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市较早实行“走班制”的两所中学,两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大附中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北京十一学校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开发出了200多个课程,仅戏剧课程就达到18个。
在推行“走班制”之前,北京市太平路中学首先依据学校学生情况、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分层设计,使教材更具针对性,更适合学校的学情。
高新桥校长说,编写教材过程是教师对知识、课标等进行梳理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材进行二次改进,因此学校的校本教材每年都要重新调整、印刷一次。“这一过程是对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有效锻炼。”
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以后,“走班制”将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大趋势,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将直接对“走班”范围产生影响。苏冰校长认为,随着“选课走班制”的推进,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校际之间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有开发课程的本事。”
“走班制”的实施,使学校在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而建立实施与课程、教学调整相符合的评价方式和制度,则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前进的重要保障。
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来看,很多实行“走班制”的学校都进行了有效探索。据张晓晖副校长介绍,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在坚持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也在积极探索“分层走班”之后的评价方式,如目前学校对P班学生使用单独的试卷进行考核,而A、R、B班的学生则共用一张试卷,在这张3个班级共用的试卷上,卷面分数采取“100+50”的构成形式,前100分试题是所有学生必做的模块部分,后边的50分试题A班学生必做,R班学生选做,B班学生可以不做。
在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各学科都制定了相对全面的学生评价方案,如语文学科除了课程标准要求的5大板块之外,又加进了听读考查项目,平时开设听读课程,在考试环节,也专门加进了听力测试内容,来强化母语文化教育。
在管理和评价学生方面,也有专家建议引入学分制,打破学年与年级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空间。在具体操作上,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实行“选课走班”后,教师的任务和工作量增加了,有些学校不再设班主任,教师的职能范围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意味着教师的评价方式也要改变。据高新桥校长介绍,太平路中学弱化以行政班为单位的量化评价方式,对原有的“赋分”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整,更加关注师生的新变化了。
上一篇:走出选课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困惑
下一篇:走班不新鲜,我们现在“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