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于1999年8月13日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全国中小学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且不断有丰硕成果涌现和新的科研成果问世。但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却显得较为“平静”,甚至反差明显。特殊教育学校(聋校)的听障学生从总体上来看是一个弱势的困难群体,从个体上来讲,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物质基础不足与残疾,因此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与健听学生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困难,其心理健康更应受到关心和重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聋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听障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听障学生素质要求的需要。如何重视和加强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聋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重视和加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和加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听障学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心理矛盾错综交织的时期,是易发心理问题的时期。由于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日益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学校教育的某些弊端,给听障学生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从武汉市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得知,相当一部分听障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自身的物质基础所至。因听觉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丧失,堵塞了他们学习和采集信息的重要通道,他们认识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感觉,但语言能力差,思维活动长期停留在形象和感性的水平上,仅靠事物的形象支持,抽象能力弱,逻辑思维水平偏低;其二,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相适应,家长的期待与相互间的激烈竞争使他们感到了压力,对自己的生理缺陷有比较客观和清醒的认识,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负荷。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私自卑、敏感偏激、自闭孤独、社交恐慌、学习困难、焦虑忧郁、逆反心理等心理症状。统计数字结果表明,15%的听障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异常,5%-10%左右的听障学生有较重的焦虑情绪,69.1%的听障学生认为聋人融入社会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关注和解决听障学生成长中的苦恼和困惑,更有利于他们人格的主动、健康发展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重视和加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聋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
其一,心理健康教育从关注自我开始,逐渐扩展到关心他人和社会,使聋校德育的内容更加完善。德育强调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调动个体成长的积极性,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二者相辅相成,合而为一,不仅使德育的内容更加完备,而且有利于听障学生人格和道德的健全发展,从而避免听障学生形成过份工具化或过份自私的分裂型人格。其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聋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听障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这种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克服了听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思想障碍。聋校德育工作借助心理测量的工具了解和研究听障学生,不仅可以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还可以避免因教师的主观臆断而引起的对听障学生的伤害。
(三)重视和加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其素质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教育的学说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有高度觉悟的、完美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聋校教育要从听障学生的全面需要、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听障学生良好的身体、心理、品德和科学文化等素质。如这四要素发展协调,结构合理,听障学生就会处于最佳发展状态;结构不合理,他们就会受到影响;若严重失调,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演变成后进生。
海之声助听器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