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生涯规划教育网
学术支持:
电话:010-83834992
手机:15810469859
联系人:李主任
发布来源:生涯规划教育网发布时间:2016-10-10 15:31:45点击数:2533
通过分析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发展历程发现,各国或地区每一次对核心素养的调整既强调面向未来,即重视未来社会的挑战与变化,也强调立足于各自的实际情况,反映当前各国或地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因此,遴选和提炼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指标,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深入调查和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期望与意见,为建构符合我国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期望与意见
由于调研数据来自不同地区,研究人员首先对编码方案中各指标在不同地区被提及的人数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被访谈者所提及各指标的次数略有差异,如有的地区对各指标的提及次数均较高,说明其访谈中涉及的问题范围更加广泛、全面,专家更多地从核心素养体系的完整性方面考虑。不过,这种差别并不影响各组数据所反映出的频率排序的一致性。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专家和社会人士对核心素养表达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均在健康素养、学会学习、自我管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等方面提及频率较高,而对学科知识方面的指标,如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提及频率较低。基于这种较高的一致性,后续分析将把各地区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
进一步,对合并数据后各素养指标被提及的人数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由访谈结果可见,首先,道德品质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素养指标,在所有专家中被提及的频率为55.73%。而且,被访谈者主要提及了道德素养中的公德成分,强调宽容、富有同情心、关怀他人、孝顺、感恩等内容。其次,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被提及频率较高的指标,分别为48.55%和44.79%。被访谈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健康素养是保证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有效应对现代社会各种挑战的重要前提。自我管理方面则突出强调坚持性和主动性等意志品质,许多专家和社会人士都提到“意志坚强”“坚定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严以修身”等宝贵精神财富的高度认可。第三,相对于“知识基础”领域中的学科素养,被访谈者更为强调各类跨学科素养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决定个体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在被提及频率排名前十位的素养指标中有九项为跨学科素养。第四,某些素养指标相对被忽视,如安全意识与行为、数学素养、语言素养等,这可能是因为被访谈者主要提及的是其认为最重要或者现阶段普遍缺少的素养,而某些必要的素养指标并未体现在访谈结果之中。由此可见,建构完整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基于对现实需求调查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基于理论研究与文献分析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国际上普遍重视的核心素养指标的评价
通过对国外32项核心素养指标在不同地区被选择的人数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对国外核心素养指标的评价趋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见图4)。因此,后续的分析也将各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合并处理。
进一步,对合并数据后国外32项素养指标被提及的人数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数据结果表明,有10项素养指标得到70%及以上被调查者的赞同,认为这些素养是建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具体为人际交往与合作、学会学习、公民意识、法律与规则意识、创新与创造力、健康素养、自我管理、问题解决能力、尊重与包容、团队合作。此外,通过与访谈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被提及频率较高的前十项素养指标中,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对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建议
除上述的访谈分析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外,被调查者还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论基础、选取依据、指标的分级和数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1.关于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依据
关于如何遴选和提取核心素养指标,被调查者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依据。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要考虑教育的目标与目的,并且要考虑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专家提到:“与教育的目标与目的相结合,就要考察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纠正某些过度的、不正常的现象。”第二,核心素养的遴选要考虑到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的价值导向。例如,有的专家提到:“怎么确定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能说到底还是两个需要,一个是人的发展需要,一个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教育学里经常用到的两个框架。这两个需要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的发展需要说到底根植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当前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更大范围的全球化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究竟对这个时代的人提出了什么新的素质要求。”第三,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要面向未来,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体现出国际视野。例如,有专家提到:“我认为一定要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有包容精神……比如对海外文化的理解,对其他民族或者群体的理解和了解,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导向。”第四,在选取学生核心素养指标时要体现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并要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2.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
关于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界定,一些专家提到阐述时应该避免说空话、大话,要体现出可操作性。此外,语言的表达要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尽量避免否定式的表达。最后,要注意语言阐述时的话语体系转换,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界定。例如,专家们提到:“一定要把核心素养清楚地界定,一定是核心素养,不是素质,素养比素质要好。素质很大程度是先天赋予的,但是素养却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你应该怎么样……其实,我们最终应回到学生素养达成的角度,学生发生的变化就是我们通过教育期望在他们身上实现的变化……用学生的角度阐述素养,学生能做什么、能说什么,这样一个表述方式要转换。”
3.关于核心素养的发展阶段
大部分专家都提到了核心素养的发展阶段问题,建议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时,一定要在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作好不同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纵向衔接,把核心素养总框架具体化到各学段。例如,有的专家提到:“应该有层次,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学习过程,比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应该有高低之分。此外,整个发展还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是有不同的能力水平,最终走向社会,形成这样一个健康的、有作为的,国家或者民族、社会所期望的人,这是系统成长起来的,所以每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
4.关于核心素养指标的数量
关于核心素养指标的数量问题,大部分专家提到核心素养的指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没有绝对的数量限制,但数量也不宜过多,并且一定要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具有统摄力和覆盖力。此外,专家们认为,所选出的指标数量要能够涵盖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关键性素养,并且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操作化的实施。
主要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不同领域人士提到的素养指标主要涉及健康与安全、知识基础、学习与发展、与人交往、公民意识五个方面,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所需要的、最富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个体所应具有的核心素养。通过对素养二级指标的内涵及其在调查中的受重视程度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建构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各界期盼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需要以关注学生自主发展为基础,强调身体、人格、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同时以培养学生成为崇德守法、合作乐群、勇于奉献的社会人为重点,鼓励学生实践创新、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使其在交往、合作、参与、贡献中成为有责任担当的人。
(一)强调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培养仁爱宽和、诚实守信、积极奉献、敢于担当的人
在访谈调查中发现,道德品质是被访谈专家及社会人士提及频率最高的指标,这与国际上普遍把价值观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相一致的,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方面的期待和重视,具体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与包容、仁爱宽和等方面,主要强调学生在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等不同关系时所应该具有的公德层面。社会责任也是备受重视的素养指标,体现在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法律与规则意识、公民意识等方面,其中公民意识在问卷调查中得到76.84%的专家及社会人士的一致认可。由此可见,面对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及未来社会的挑战,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并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社会责任感,认为学生应具备作为社会成员的必备品格,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与人为善、心怀感恩、明辨是非,同时应具有规则与法制意识、坚持公平正义,并且积极关爱社会、热心公益、乐于奉献,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
(二)重视身心健康与自我管理,培养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独立自主、适性发展的人
社会各界一致强调身心健康对于我国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健康素养在访谈过程中的被提及频率位居第二,仅次于道德品质,其在问卷调查中得到70.88%的专家的一致认可。被调查者认为,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全的人格特征,还应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同时,被调查专家及社会人士还特别强调自我管理素养的重要性,认为学会自我管理对于学生而言是解决个人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要保障,其在访谈过程中的被提及频率位居第三,在问卷调查中的认可度与健康素养相同,也得到70.88%的专家的认可。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规划自己的当前生活和未来发展,确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目标,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自主发展的人。
(三)鼓励实践创新与学会学习,培养能够解决问题、乐学善学、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人
实践与创新素养受到被调查专家及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具体体现为问题解决与实践、批判与创造、创新与创造力等方面。其中,创新和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分别得到76.32%和69.82%的专家的认可。学会学习也是备受关注的核心素养,包括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在访谈调查中的被提及频率为35.73%,位居第四,在问卷调查中得到78.25%的专家的一致认可,居问卷调查各指标排序的第二位。由此可见,社会各界比较一致地认为,面对21世纪复杂多变的环境及各种挑战,学生应该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成为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乐学善学、善于反思、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人。
(四)倡导交流与合作,培养能够积极交往、有效合作、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的人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人际交往与合作”素养的重要价值,该指标得到78.25%的专家的一致认可,居问卷调查各指标排序的首位。在访谈调查中,合作能力被提及的频率为24.79%,沟通与交流能力被提及的频率为20.57%。由调查结果可见,社会各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交流与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必备素养之一,学生应该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学会积极交往互动,能有效地解决冲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具有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的人。
本文作者:刘霞、胡清芬、刘艳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陈英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莫雷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新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国祥 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辛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