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生涯规划教育网
学术支持:
电话:010-83834992
手机:15810469859
联系人:李主任
发布来源:生涯规划教育网发布时间:2018-07-03 10:38:16点击数:1846
今年,全国将有多个省份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普通高中将迎来新一轮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高考试点方案给予了考生“7选3”或“6选3”的选考自主权。也就是说,同一门科目,一部分同学选为学业水平考试,另一部分同学选为高考科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关注度、要求会不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中学校必然得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而这将带来一系列难题: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水平不高、办学条件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等。其中,专任教师和专业人才队伍总体数量不足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学科教师整体存在缺口,“潮汐现象”明显
目前,普通高中生师比总体偏低,先行开展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市,普通高中生师比大致在13∶1,但即将实施新高考改革的不少地区普高师生比仅为15.3∶1。56人以上的大班额、特别是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在一些地区的普通高中普遍存在。在普通高中教师整体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大面积实现选课走班,是地方教育局必须解决的难题。
同时,因为学生选择科目不同和各校开展分层教学情况不同,还会出现部分学科教师明显不足和部分学科教师普遍富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即大家所说的“潮汐现象”。
比如,每门学科的学生选择数量不同,各学科的教师需求量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教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的教师却出现过剩现象。如何有效调配教师,考验教育管理部门的智慧。
此外,普通高中教师的年龄结构总体偏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新高考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有课程开发的能力、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对很多老教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关注心理教师、生涯规划师等新型教师不足问题
从新高考试点省份的经验来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做得好的学校,学生在新高考中的表现就会更加突出。科学的选科选学,需要全面评估学生身心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个性化地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学科、学习难度,甚至是选择未来报考的高校。
这样的选择至关重要,甚至可能影响学生一生。但对于学校来说,却是全新的课题。生涯规划指导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才能开展,而目前很多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引入的心理学教师总体数量明显偏少,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心理学教师,生涯规划导师在有的地区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人才不足,直接导致生涯规划课程难以开展。
不仅是生涯规划师,新高考对传统学科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课走班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必须做出深度转型,教学方式要变、课程体系要变、管理模式要变。原来千篇一律的课堂肯定行不通了,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学情,实现定制化的教育。
但现实却是,普通高中仍面临千校一面、课程单一、评价单一、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型学校习惯了多年来统一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个性化教学等新课题缺乏自主探索的勇气和能力;另一方面,新型教师不足,传统教师往往专注于单一学科的教学,对于选课走班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新方式难以适应,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教育能力有限,这都将为新高考带来极大挑战。
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及信息化管理人员缺乏
新高考改革改变的不仅是普通高中的课堂,更多的挑战还会出现在学校的管理上。
为了适应新高考在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人才选拔上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将大大增加学校课程安排、班级设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记录、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工作的管理难度。比如,在上海,就出现了一个学校近千种课表的情况,这是人工管理难以达到的目标。
各学校传统的教务和政教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全新的综合化的管理平台。从新高考试点省份的经验来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教学成绩分析、理化生实验开展、各类功能室及创新实验室管理,必须借助大量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多种模式下的资源灵活安排。
也就是说,普通高中无法再依靠单一的人工管理模式来运转了,而是要变成资源多重建设、灵活搭配的中心平台。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学校而言,目前能够胜任上述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不足。不少高中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员由年龄偏大的非专业教师担任或兼任,这些人员大多难以有效应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高要求。
“三管齐下”破普通高中教师缺口难题
解决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缺口问题,笔者建议引进、共用、培训“三管齐下”。
引进:补充编制、经费支持。由人社、编办协同教育部门尽快核定、补充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高所需的教师编制数量,并为新高考改革准备或预留适度数量教师岗位,打造人才“蓄水池”。
重视新教师招聘问题。由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和高中学校提前(最好在每年10月左右)到高校选拔签订优秀师范类毕业生,提高师范类高校毕业生选拔的质量和水平。同时,用更灵活的方式、更优厚的待遇引入外地优质师资和教育领军人才。
上一篇:做好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下一篇:办好区域教育离不开好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