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涯规划教育网!联系电话:010-83834992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最新公告: 关于建设“势生涯教师空中培训基地”的通知

联系我们MORE

单位名称:生涯规划教育网
学术支持:
电话:010-83834992
手机:15810469859
联系人:李主任

新闻动态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教育从不单纯根据技术需求来变革

发布来源:生涯规划教育网发布时间:2018-05-31 11:37:04点击数:1506

人工智能如潮。教育如何做“弄潮儿”?我们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祝智庭教授。

在人工智能影响下人类的学习在发生哪些变化

记者:对学生来说,现在全世界技术含量最高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

祝智庭:据我了解,IBM开发了一个机器人助教吉尔·沃森(Jill Watson),用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开设的“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在线课程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学生没有意识到吉尔是智能机器人。应该说它能够代表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较高水平,它将机器智能带入了认知时代。这使得开发者坚信,使用人工智能能够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学习。当然这只是从技术含量上考虑学习的先进性。

其实,仅仅从技术层面考虑教育的先进性,未免有失偏颇。比如,现在教育界受信息技术界影响,也在大谈“互联网+教育”。说实话,这有盲目跟风的嫌疑。信息技术界所谓“互联网+”背后的理念是,将信息技术渗入到各行各业,改变产业的结构与生产方式,特别是在服务业。在教育领域,技术带来的便利性是必要的,但便利性并非教育的核心价值,给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与发展体验才是核心价值。所以教育中采纳技术具有天然的“慢性”特征,因为教育从来都不是单纯根据技术的需求来变革的。

记者:很多人说“技术引领教育变革”,技术带给教育的本质变化是什么?

祝智庭:我比较赞同“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说法,这表明了先进教育理念引导教育变革的重要性。本质上讲,技术首先是由人类赋能的(对技术设计者、创造者而言),而技术又倒过来起到为人类赋能的作用(对普通使用者而言),让普通人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

前几年我提出了“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第一,由于技术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结构,从而会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第二,由于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征或表现形式,从而会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第三,由于技术改变了人类信息活动的社会主体结构、参与方式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关系,从而会改变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第四,技术提供了行为主体的智能代理功能,从而会改变学习的系统生态。第五,技术使学习资源具有无限复制性与广泛通达性,从而可以极大增加人们的学习机会。

记者:人工智能使人类的学习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祝智庭:在学习方式方面,人工智能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空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在认知方式方面,使得认知处于分布式状态,即认知不仅发生在头脑中,还发生在人与智能工具的交互过程中;在教育关系方面,打破了教育的知识传播平衡,引起教育者权威的削弱,加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在系统生态方面,虚拟导师、虚拟学伴、虚拟团队、虚拟教练、虚拟班友提供行为主体的智能代理,改变了以往学习主体之间及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改变了学习生态;在学习机会方面,因为网上提供的开放学习资源可以广泛共享,使得人们接触优质资源的学习机会大大增加。

记者:在学校教育中,人工智能引发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祝智庭:此前我在智慧学习生态论述中提出了四种智慧学习方略,分别是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研创型学习、个人自主适性学习、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如果从教育理念方面考虑,当前最先进的当数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特别是当它和深度学习理念融合后形成的模态,因为其涉及个性化、协同化、体验式、探究式等先进理念。比较容易实现的是基于精准教学设计的班级差异化教学,而小组研创型学习和个人自主适性学习还处于初级水平,更别说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了。这不仅仅是相关技术缺失问题,更是先进教学设计缺失问题。

从根本上讲,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不是由技术决定的,而是由学习设计者决定的。你可以用技术让学生疯狂刷题,变成应试教育的“帮凶”;你也可以用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培养其发现与创造的潜力。另一方面,在教育中未必用了高技术就有高产出(学习成效),有时小技术也能发挥大作用。所以,在教育中使用合适的技术才是好的。

人工智能会催生教育形态和组织发生哪些变化

记者:现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祝智庭:在教育技术领域,大数据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四种研究范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让计算机当助教;智能导师系统,让计算机当家教;让儿童用Logo语言来教计算机(Logo-as-Latin,Logo语言逻辑严密性犹如拉丁语,所以这种范式有助于发展儿童思维能力),让计算机当学生;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智能教学系统起源于人工智能,早期主要关注系统教学能力,在大数据时代则更多地关注学习服务,由此增加了个性化和自适应两个新元素,这与新出现的第五种范式个性化适性学习是很吻合的。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正在出现第六种范式——机器自主学习。如果真的达到了,人们就会意识到,既然基于知识算法的机器人能够轻易超越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育为什么不让学生转向审辩思维、创造思维发展呢?高考为什么不多用一些面向本真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测试题,增加表现性评价呢?这时候,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真正意义就更为明显了。

记者: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会影响到更大的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吗?

祝智庭:人工智能下的学习组织形式,将在“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素养为基、能力为本”。因此,学习组织形式会越来越灵活、多样,甚至出现生成性特征。具体讲,人工智能下的学习组织形式将依据“个体特征”“当前表现”“个人需求”三个层次呈个性化生长态势,因此学习的组织形式也将无法提前预设。庆幸的是,这种生成性是可视化的,并且教师也可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帮助者作用。

另外,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个别教学与班组教学的形式将同在,现场学习与脱境学习的形式也将同在。个别教学与现场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强项,而班组教学与脱境学习是教师的强项。人工智能下的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其实是“人机双师”协同工作的结果。

这种人机协同诱发的系列变化,当然也会影响到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比如,学校、社区、社会的组织结构将以精准、高效的服务为导向,组织结构将从“机构为中心”演变为“人为中心”。

 

作者:记者 杨桂青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